警惕基层保密工作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
全文字数:19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4.5 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反复强调“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黑天鹅”和“灰犀牛”不仅见于相对易发高发的金融领域,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各个层面,基层保密工作中同样存在。“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启示我们在保密工作中要始终坚守底线思维,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基层保密工作中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就属于“黑天鹅”事件。2020年初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失泄密事件。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也属于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用户数量庞大的互联网巨头一旦遭到窃密,产生的影响极其恶劣。
比如,2019年4月,国外某公共云服务器上有两个拥有超过5.4亿条记录的数据库遭泄露,包括账户名称、用户密码等2.2亿用户信息被曝光。虽然其所涉软件在我国使用率不高,但微信、QQ、微博等具有类似属性的互联网社交工具被广泛使用,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倘若用户信息遭到大规模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这同样会影响到基层保密工作开展。
基层保密工作中的“灰犀牛”。目前,使用互联网开展工作已经成为基层办公的重要方式,微信群、QQ群能在第一时间将有关工作要求传达下去。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工作群存在着不可控制性,若不慎将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文件传输到互联网上,会导致其知悉范围急速扩大,直至失控,最终造成失泄密。
比如,2020年1月,某县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擅自将疫情防控有关工作资料发送到本单位QQ工作群中。群内一名工作人员又将该文转发到个人微信群,并被群内其他成员转发扩散,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最终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该案例中,通过QQ发送工作资料这一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一头“灰犀牛”。由于没有引起涉案单位足够重视,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手段,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将有关工作资料随意上传,使得这头“灰犀牛”暴走,最终酿成大祸。
在日常保密检查中,我们还发现基层存在不少泄密隐患。比如,将涉密资料放在办公桌上无人看管、将手机连接到涉密计算机上充电、涉密信息设备没有粘贴标签标识等,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终有一天会成为冲向我们的“灰犀牛”,造成难以预估的后果。
以上几个案例,都说明基层保密工作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没有养成遵守保密规定的良好习惯,失泄密等违规问题和违法行为就极易出现。
增强基层防范意识。警惕和防范基层保密工作中的“黑天鹅”与“灰犀牛”,最重要的是提升基层干部职工的防范意识,既要杜绝“没发生问题就不会出现问题”的侥幸心理,也要杜绝“反正大家都在做就一定没问题”的麻痹心理。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意识到疫情防控有关工作材料可能属于敏感信息,不将其发布到QQ群中,就能避免后续的转发行为,从而避免该泄密事件发生。退一步讲,如果工作人员认识到敏感资料不能在网上随意转发,也就不会导致事件失控。再者,若该单位相关领导风险防范意识强,在看到单位职工习惯性通过QQ群布置工作这一现象后,立即要求职工在信息发布前必须进行保密审查,那么也能从根源上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提升应对风险能力。对基层保密工作而言,除了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有序推进基础性防护工程实施、根据形势及时制定完善保密制度,以提升保密防护水平外,还应注重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到上下两手抓。
上级抓防范,作为基层保密工作中的“上级”,保密行政部门应当强化底线思维,如遇到类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这种“黑天鹅”事件,要提前预判此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可能存在的失泄密风险,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反复强调保密纪律,有效降低失泄密风险;下层抓培训,对于各基层单位而言,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保密“两识”教育,提升干部职工应急常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如遇到计算机中毒或其他疑似造成数据泄露事件,当事人应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及时向上级部门和保密部门报告,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调动各单位保密力量。保密制度再完整再规范,基层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这时候就需要调动各单位保密力量,及时开展保密教育,第一时间对标对表,将失泄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要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不是保密行政部门一家的事,而是每个单位的基本职责。要始终坚持党管保密这一根本原则,调动各单位保密领导小组力量,带头担当作为、主动承担责任、严格落实职责,及时扫清问题死角、补齐短板不足,从而最大程度提升基层保密工作效能,真正筑牢保密基层防线。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国家保密局)